“心跳越慢,身體就越好?” 4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長期戴眼鏡會變‘金魚眼’”“有胃病應少吃多餐”“心跳越慢,身體就越好”……可能有讀者不只看到過這樣的說法,還對部分條目深信不疑,4月“科學”流言榜為您破開迷霧,揭開了其中的真相。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記者與編輯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萍紓鞑f會、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情報研究所的支持。
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會影響生態環境?
流言:近年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逐漸興起,但將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會污染海洋生態環境。
真相:海洋地質碳封存,指將二氧化碳通過輪船或管道運輸到海洋某個場地并灌注到海底以下地質體中進行封存。其實,比起地底封存二氧化碳,海洋封存的方式反而更安全——這是由于海水的覆蓋不僅可以避免二氧化碳泄漏時直接排放到大氣中,而且附加的海水壓力降低了對蓋層封閉性的要求,使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因長期的海水交換作用,海底地層中的孔隙流體與正常海水的化學組成更接近,可以避免二氧化碳注入過程中壓力不平衡誘發的裂隙活動,以防泄漏的風險。
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海洋封存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舉例來說,挪威海域的斯萊普萊爾項目從1996年就開始進行海底封存,前5年的工程示范證實是安全的,此后開展商業運作,一直灌注了27年,目前仍在灌注中,沒有發現異常。日本2016-2019年在北海道附近海域灌注了30萬噸二氧化碳,到目前為止一直在監測,未發現安全風險。
多吃辣可預防和治療糖尿???
流言:辣椒中的成分可以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平時多吃辣,就不容易得糖尿病。
真相:有研究發現,辣椒中的辣椒素與降低空腹血糖水平、胰島素水平有關,吃辣的食物會促進脂肪氧化、能量消耗,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發生的風險;辣椒還可能會增加胰島素受體的數量,提高胰島素的清除率,改善餐后高胰島素血癥,經常吃辣的人出現餐后胰島素血癥的概率會更低。
然而,僅僅依靠辣椒就可以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說法并不嚴謹。這是因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其發病原因涉及到多種因素,如遺傳、生活方式、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等,而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辣食”,比如火鍋、麻辣燙等除了辣之外,往往同時有高油、高鹽等問題,過量進食可能會導致其他病癥的加重。
除此之外,我國的糖尿病人群主要還是中老年人,胃腸道狀況能不能接受辛辣食物的刺激是因人而異的。如果平時吃了辣就腸胃不適,或是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不建議吃辣;有慢性咳嗽、支氣管炎擴張的人也不能吃辣,會有誘發哮喘的風險,在具體的食物選擇上要注意堅持飲食清淡的原則,適度食辣時,要注意避免重油重鹽的烹飪方式。
預防糖尿病應該從全面的生活健康方式開始,并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管理。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戒煙限酒、避免過度壓力,從而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長期戴眼鏡會變“金魚眼”?
流言:長期戴眼鏡,眼球會漸漸凸出,變成“金魚眼”。
真相:眼睛變凸通常是由近視造成的眼軸增長造成的,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高度近視的患者中。一副合格的眼鏡,對視力矯正有一定幫助。如果近視了不戴眼鏡,視物不清容易導致視疲勞,久而久之會引發調節和聚散等視功能的改變,不僅容易加深近視度數,加劇眼球突出,甚至還可能導致斜視的發生。
所以,如果近視了,一定要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規范檢查,科學驗配眼鏡。
有胃病應少吃多餐?
流言:如果患上胃潰瘍等胃病,應該改變飲食習慣,少吃多餐。
真相:食物進入胃部以后,會刺激胃黏膜,使之分泌胃酸,而每次進食之后胃酸的分泌都會持續2到3小時。對于患有胃潰瘍的人來說,“多餐”會不斷地刺激胃黏膜分泌胃酸,從而導致胃的潰瘍處經常受到胃酸的腐蝕,不利于潰瘍面的愈合。
胃病患者的飲食調養要注意“定時定量,一日三餐,粗細搭配”,這樣胃腸才會更健康。
心跳越慢,身體越好?
流言:人一生中心跳次數是一定的,心跳慢,消耗慢,壽命就長;心跳快,消耗快,壽命就短。
真相:正常人在安靜的時候心率為60~100次/分,運動員稍微特殊一些,心率一般在50次/分左右。所以,有人就產生了“心跳越慢,身體就越好”的認知。其實,運動員之所以心率慢,主要得益于長期鍛煉,心臟功能強勁、效率高,用更少的心臟跳動次數就可以滿足泵血的需要,因此他們的心率偏慢。
但目前沒有相關證據證明心跳越慢越好,相反,如果普通人心率長期低于50次/分,就有可能因為心臟泵出的血液不足,導致身體因缺血、缺氧而出現發作性頭暈、心悸、疲倦、乏力和運動耐力下降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心絞痛、心力衰竭、暈厥,甚至猝死。
因此,并不意味著心率越慢越好。正常的心率范圍內,保持適當的心率對于健康和長壽來說更為重要。
高血壓降壓越快越好?
流言:高血壓要趕緊降,降壓越快越好。
真相:這種說法是一個誤區。血壓是逐漸升高的,降壓也要逐漸下降。降壓不能著急,不能看到血壓高了就立馬吃藥把血壓降下來。
如果是高血壓急癥,可以在24-48小時內把血壓緩慢降至160/100毫米汞柱,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均不建議快速大幅降壓,否則會引起腦灌注不足等意外情況。
平穩降壓,4至12周內血壓降到目標水平是比較合理的。如果高血壓合并危及生命的疾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左心衰、主動脈夾層等,醫生會指導患者盡快將血壓降至理想水平。
中國古建筑不用一顆釘子?
流言:中國的木結構建筑,不使用一顆釘子,全靠榫卯結構。
真相:在榫卯結構中,木釘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在很多博物館參觀時,會看到一種半圓形的筒瓦,往往在靠近瓦面的地方會有一個卯眼,成套的會有一枚陶釘或一個裝飾,那就是瓦釘的所在。很多榫卯本身也會用到釘子,一種木制的楔釘,用于兩段木構件以榫卯連接的重合處,用楔釘插入卯眼,確保榫卯構件不會因為滑動發生松脫。這種連接方式不會因為木頭老化導致結構松動,不同于釘子靠擠壓來迫使木頭本身來固定,更結實耐用。
在木結構建筑維護和加固中,也會大量使用到釘子,尤其是鐵釘。木頭由于其本身有機質的屬性,年深日久,會出現開裂、蛀蝕、糟朽、脫出等問題的時候,傳統的修護辦法就會使用到鐵件來加固。
由此可見,釘子在中國木結構中是非常常見的,而所在的位置,大部分都在梁架之上的建筑部分,或者位于榫卯結構本身。榫卯接合處或者修復維護的部分往往又比較隱蔽,講究“修舊如舊”,渾然一體,盡量不留痕跡。所以,平時參觀古建筑時,如果不是特意觀察,能看到釘子的機會其實不大。
因此,釘子與木結構的古建筑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木結構作品雖然可以通過榫卯結構搭建起來,但是釘子的使用是榫卯結構本身牢固度和耐久性的保證。
竹炭食品能排毒養顏?
流言:竹炭可吸附人體內的有害物質,凈化血液中的毒素,還有助于人體消化排泄、清潔腸道,有排毒養顏功效。
真相:竹炭食品指在食物中添加一定量的食用竹炭粉,使食物具有“附加營養價值”。竹炭本身具有較強的吸附作用,可以放置在居室或冰箱作為吸濕劑、除臭劑等,但專家表示,竹炭的吸附性能與吸附人體內毒素的原理并不相同,所謂“吸附體內毒素”的功能并不可信,沒有科學道理。
對于正常人而言,竹炭、活性炭等作為異物吞進后無法消化,最終基本上是原樣排泄出來,不僅起不到好的作用,還會影響營養的吸收,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問題。此外,在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并沒有允許竹炭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查閱《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植物炭黑可作為著色劑在部分食物生產加工時使用,植物活性炭可作為食品工業用加工助劑使用,但應在制成最終產品前除去。所以,竹炭食品其實是使用了未經國家允許的材料加工的食品,它在人體內的排毒等功能性作用和安全性還未得到科學有效的驗證,消費者要謹慎對待。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何燕
責任編輯:張軍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