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古區:“六字”工作法激發文明實踐活力
記者近日獲悉,今年以來,在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紅古區緊扣“領、幫、引、帶、聚、融”的“六字”工作法,以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為突破口,不斷提升文明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三級班子“領”。紅古區所有縣級領導包片聯鎮(街道)、科級干部包村(社)聯組(小區)、機關干部包村(小區)聯戶。區、鎮(街)、村(社)三級文明實踐一線指揮員,定期不定期深入鎮街和村社督導工作,助推志愿服務高位推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志愿服務“幫”。為有效推進文明實踐工作落實落細,紅古區以“123456”蜜蜂服務體系為引領,并以“蜂體”五項內容為重點,廣泛開展環境保護、醫療保健、法律咨詢、稅法宣傳、婦女維權、科技傳播、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義務植樹、環境整治、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7300余場次,累計發布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300多個,志愿服務時長21萬余小時。
百姓需求“引”。紅古區建立了共性與個性需求統籌、線上與線下服務結合、城區與鄉村力量聯動的“點單、派單、接單、評單”四單運行機制,把群眾需求當作文明實踐的指揮棒,哪里有需求,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有效破解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制約。目前,收到群眾矛盾糾紛、人居環境整治、文藝演出、疫苗接種、疫情防控政策等需求單620個,均已辦理完成。
基層能人“帶”。積極發動“五星級文明戶”“新鄉賢”“土專家”“致富能手”“好鄰居”等先進典型的模范帶頭作用,依托村社廣播室、鄉村“大喇叭”,成立鄉村“小板凳”流動宣講隊19支,累計開展活動1065場(次),受眾4.2萬余人。真正將黨的聲音送到田間地頭、傳到千家萬戶,讓文明實踐更“接地氣”。
七彩基地“聚”。以“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彩文明實踐基地為重要依托,搶抓國家建設蘭西城市群和支持省際交界地區區域合作機遇,依托與青海民和縣地緣相近、資源互補、產業關聯、文化相通等區位交通優勢,在愛國主義教育、民生服務保障、產業轉型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維護民族團結等方面,互通有無,相互學習,共同促進,有效發揮了文明實踐聚集作用。
服務宣傳“融”。通過在“愛紅古”APP開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專欄,運用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及村務公開欄等群眾易于接受的平臺,宣傳報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助力文明創建、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移風易俗等。同時,還有效運用“學習強國”“甘肅黨建”等網絡平臺,全方位、立體化展現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風貌,使融媒體建設和文明實踐思維深度融合,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開花結果。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顏娜 通訊員 穆文靜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